2012年7月12日《浙江教育报》:我的教育理想 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

文字作者:图片作者:稿件来源:开yun体育app官网入口登录发布时间:2012-07-18浏览量:3365

7月12日出版的《浙江教育报》在头版刊发了副校长姚宏昌的教育论文《我的教育理想: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》,转载如下:

我的教育理想: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

我读过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的自传《穷人的银行家》。尤努斯是孟加拉国一位经济学家,1974年孟加拉爆发大饥荒,农民触目惊心的穷困让他痛彻心扉。他痛感学院里的经济学从未考虑过如何改变穷人的命运,痛感银行的信贷原则剥夺了穷人的信贷权利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把27美元借给42个制作竹凳的农妇,居然使她们摆脱了困境,于是,他下定决心创办无须抵押担保、专为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服务的银行。尤努斯的道德良知和卓越实践令人钦佩、感人至深。

尤努斯在自传中说:“如果我们把给予富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机会给予穷人的话,他们是能够使自己摆脱贫困的。穷人本身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,我们所需要的只是解开我们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已。”尤努斯的心声震荡着我的心灵,让我坚信我们践行的“穷人教育学”具有同等的意义,无论结果是否像他那样成功。

我曾在一所条件十分艰苦的农村学校工作过7年,先是教师,后当校长。艰苦的农村赋予我克服困难的力量,让我取得了成绩,被评为市劳动模范,而这却成为我离开那里的原因――组织上调我到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。这样的际遇让我无法心安理得。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状况,改变贫困农民的贫困生活等等问题,像是一位执拗的债主,老是纠缠着我。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、要感到志得意满的时候,它便突然闯到我的面前。当然,我不是唯一的欠债者。衢州地处钱塘江上游,为了保护源头活水不受污染,衢州人民甘守贫困,为全省生态建设做出牺牲,而在社会结构转型中,衢州农村又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。 因此,“还清旧债,不欠新债”成为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也是我多年的夙愿

2002年,我履新市教育局长之后,终于有了还债的理想方案,就是践行“穷人教育学”:以虔诚务实的精神,促进教育公平,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;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穷人,把知识与智慧、技能与机会奉献给他们,解开加在他们身心上的“枷锁”,“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”。

“穷人教育学”的理想让我振奋不已,但把理想变为现实却是一条艰辛之路。这条路上的种种困难,种种努力,一言难尽,但总地来说,铺就这条道路,至少需要两层坚实的地基:虔诚务实的行动集体和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。

“穷人教育学”成为全局的理想目标之后,道义和良知、责任与担当、困难与信心,构成无形的压力和整合力量,使同志们消除了常日里琐碎的分歧、无谓的隔阂,日渐成为一个团结务实、坚毅果敢的行动集体。不让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,因家庭贫困而影响身心健康成长;把工作重点放到那些条件最差的学校和最需要成长的教师身上,改造学校的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,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,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;把职业培训奉献给最需要援助的农民群体,授贫以渔,让他们在社会转型中脱贫致富,自食自力,赢得体面和尊严。――这些迅速成为同志们的自觉意识和工作动力。

为了稳妥推进“穷人教育学”,经过周密的论证,我们制定了《衢州市教育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(2003―2010)》。在规划与纲要实施过程中,我们把理想与激情、坚毅与果敢转化为工作中的聪明才智,我们求真务实,审时度势,把当前工作与后续工作当作一对对上下咬合的“轮齿”,步步为营,逐步推进。2003年3月,成立衢州市“孔子教育基金”,建立从小学到大学新生的教育扶贫帮困机制,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,基金会成立以来,扶助中小学生超过23万人次,免去各种教育费用达6300多万元;2003年暑期,发起全市中小学校“改水工程”,共投入1157万元,改造了476口水井,让35万名师生从此告别因水源引发的疾病;2004年暑期,掀起全市学校“改厕工程”,共投入1698万元,改造厕所428座,告别了农村学校用厕卫生问题;2005至2007年,实施全市中小学“食宿改造”和校舍标准化工程,共投入12.6亿元,新建中小学标准化校舍和改造食堂、宿舍96万平方米;2005年,实施“爱心营养餐”工程,全市受益学生共达到578527人次。

以上教育措施的实行和教育设施的改善,根本保障了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的权利,全面解决了孩子们吃喝拉撒睡的问题,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在此基础上,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、在教育质量上实现均衡发展的旗帜高高飘扬。从2003年到2009年,我们先后启动“名师资源共享”工程,农村中小学教师“领雁工程”(培训骨干教师),“城乡教师结对帮扶”工程,这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。不仅如此,2007年,我们启动“明星校长培训”,2008年,启动“校长全员培训”,使得农村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迅速提升。通过这些措施,农村学校涌现出一批名师、名校长,昔日飞腾在草尖枝头的“小雁”成长为群翱翔碧空的“大雁”。不仅如此,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,我们开创“名校托管”工程,由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小学、“一校两区”,农村师生和城市师生享受“同城待遇”。这项举措被老百姓称为“名校办到了家门口”。2008年10月,“名师共享+名校托管”创新实践被授予“中国城市管理奖”。

如果说以上是把“穷人教育学”落实在学校教育上,那么如何把贫困的农民兄弟姐妹接纳进来则须另外的努力。与以上措施同步,我们借鉴欧美的“学券制”,于2003年创设了“农民培训券”制度:向农民发放“培训券”,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素质技能培训项目,经过考核后所需的培训费用由政府向培训机构转移支付。到2009年,共培训农民50多万人,使39.1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从而脱贫。因为这项举措,2008年衢州市荣获“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”。全球扶贫大会中国东部案例考察团考察衢州教育后,团长科林•芬克尔顿女士说:“素质扶贫的衢州模式是创新之举,可供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减贫中借鉴”。这样的评价带给我们辛劳之后的欣慰。

我们践行“穷人教育学”,赢得了口碑、捧回了奖杯,奠基了事业的里程碑,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要使“穷人教育学”扎根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,从而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,还须无数有志之士更加卓越、更加持久的努力!

审核:编辑:

关闭